一、表面气泡
铝合金圆棒挤压时,表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气泡是常见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铸锭内部存在气体、夹杂物,或挤压过程中金属流动不均匀导致气体无法及时排出。当高温金属被挤压时,内部气体受热膨胀,若无法通过模具排气孔释放,就会在表面形成气泡。此外,铸锭加热温度过高、挤压速度过快也会加剧气泡产生,因为高温会使气体溶解度下降,快速挤压则缩短了气体排出时间。
解决措施:首先要严格控制铸锭质量,采用真空熔炼或精炼工艺减少内部气体和夹杂物;其次合理设定加热温度,一般比合金固相线低50-100℃,避免过热;同时调整挤压速度,确保金属流动平稳,必要时在模具上增加排气槽,帮助气体排出。对于已产生气泡的圆棒,轻微缺陷可通过后续打磨处理,严重时需截断重挤。
二、表面裂纹
表面裂纹多呈纵向分布,常见于高合金含量的铝合金圆棒。其成因主要是挤压时金属表层受力超过材料屈服强度,可能由模具工作带光洁度不足、挤压速度过快、润滑不良等导致。模具工作带粗糙会增加金属流动阻力,使表层金属受拉应力过大;快速挤压则会让金属变形不均匀,表层与芯部产生应力差;润滑不足会加剧模具与金属的摩擦,引发局部过热和裂纹。
解决措施:提高模具工作带光洁度,通过抛光处理达到Ra0.8μm以下;根据合金种类调整挤压速度,硬铝合金宜控制在10-20m/min,软铝合金可适当提高;采用石墨乳或专用润滑剂,确保模具与金属接触表面润滑充分。此外,挤压前检查铸锭表面质量,去除氧化皮和缺陷,避免裂纹源产生。
三、尺寸偏差
铝合金圆棒的直径、椭圆度等尺寸超差,会影响后续加工精度。这主要是模具设计不合理(如模孔尺寸偏差、导流孔角度不当)、挤压过程中模具温度波动、挤压速度不稳定等原因导致。模具温度过低会使金属流动速度不均,导致圆棒局部尺寸偏大;挤压速度忽快忽慢则会让金属变形量不一致,产生椭圆度超差。
解决措施:优化模具设计,模孔尺寸应根据挤压收缩率精确计算,导流孔角度控制在30°-60°,确保金属均匀流入;采用模具加热装置,保持模具温度稳定(一般为400-500℃);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稳定挤压速度,避免人为操作导致的速度波动。挤压后对圆棒进行在线尺寸检测,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四、弯曲
圆棒挤出后出现直线度超差(弯曲),会增加矫直工序成本。成因包括铸锭成分不均匀,导致金属流动速度不同;模具入口处金属分布不均,或挤压机导轨不平行,使圆棒受力偏向一侧。此外,冷却速度不均也会引发弯曲,如圆棒某一侧冷却过快,收缩量大于另一侧,就会向冷却快的一侧弯曲。
解决措施:确保铸锭成分均匀,采用均匀化退火处理消除成分偏析;调整模具导流结构,使金属均匀进入模孔;定期检查挤压机导轨平行度,误差控制在0.1mm/m以内;优化冷却系统,采用环形喷水装置,保证圆棒各部位冷却速度一致。对于弯曲较严重的圆棒,可通过冷矫直或热矫直工艺矫正。
五、夹杂
圆棒表面或内部出现非金属夹杂(如氧化物、碳化物),会降低材料力学性能。主要原因是铸锭熔炼时除渣不彻底,或挤压过程中模具磨损产生的金属碎屑混入。当夹杂颗粒较大时,还可能导致后续加工(如切削、拉伸)时出现裂纹。
解决措施:加强熔炼过程的除渣工艺,采用惰性气体精炼或熔剂精炼,确保熔渣彻底去除;定期检查模具磨损情况,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模具;挤压前清理挤压筒和模具,去除残留的金属碎屑和杂质。对含有少量细小夹杂的圆棒,可通过酸洗去除表面夹杂,内部夹杂严重的则需报废处理。
六、偏析
圆棒截面出现成分偏析(如局部合金元素含量过高或过低),会导致力学性能不均。这是因为铸锭凝固时冷却速度不同,使合金元素在晶界富集;或挤压时金属变形程度不均,导致溶质原子分布不均。偏析严重时,圆棒局部会出现硬度异常,影响加工一致性。
解决措施:采用慢速凝固工艺减少铸锭偏析,或通过均匀化退火(温度比合金熔点低100-150℃,保温10-20小时)使合金元素扩散均匀;优化挤压工艺,确保金属变形均匀,可通过调整模具工作带长度,控制不同部位的金属流动速度。挤压后对圆棒进行成分抽检,确保偏析程度在标准范围内。
七、橘皮状表面
圆棒表面呈现类似橘皮的凹凸不平,影响外观质量。成因包括模具工作带磨损或划伤,使金属表面被划伤;挤压温度过高,导致金属表层氧化严重;润滑不足,金属与模具摩擦产生局部过热,引发表面粗糙。此外,铸锭表面氧化皮未去除干净,挤压时会被压入金属表面,形成橘皮状缺陷。
解决措施:定期抛光模具工作带,去除划痕和磨损痕迹;严格控制挤压温度,避免金属表层氧化;增加润滑剂用量,确保均匀覆盖模具表面;挤压前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彻底去除铸锭表面氧化皮。对于已产生橘皮状表面的圆棒,可通过细磨处理改善外观。
八、缩尾
圆棒尾部出现凹陷或缩孔(缩尾),会导致材料利用率降低。这是因为挤压后期,铸锭剩余部分金属流动速度减慢,中心部位金属补充不足,形成缩孔;或模具出口处压力不足,无法压实尾部金属。缩尾通常发生在圆棒长度的最后10%-20%,严重时会贯穿整个截面。
解决措施:优化挤压工艺,在挤压后期适当降低速度,增加保压时间,确保尾部金属充分填充;采用带尾垫的挤压方式,提高尾部金属的压力;合理控制铸锭长度,减少挤压后期的金属余量。对于出现缩尾的圆棒,需截断尾部缺陷部分,避免影响后续使用。
九、划痕
圆棒表面出现纵向或横向划痕,多由外部机械摩擦导致。纵向划痕可能是模具工作带边缘有毛刺,或挤压筒内有异物;横向划痕则可能是圆棒挤出后与输送辊道摩擦,或冷却台上有硬物划伤。划痕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成为应力集中点,降低材料疲劳性能。
解决措施:挤压前检查模具和挤压筒,去除毛刺和异物;定期清理输送辊道和冷却台,确保表面光滑无杂物;在圆棒输送过程中增加导向装置,避免与硬物接触。轻微划痕可通过抛光去除,较深划痕需评估是否影响使用,必要时进行修磨或报废。
十、气泡
圆棒内部出现气泡(不同于表面气泡),在后续加工(如锻造、轧制)时会破裂形成空洞。成因包括铸锭内部存在气孔,挤压时未被压实;或挤压温度过高,金属中的气体溶解度下降,析出形成气泡。内部气泡隐蔽性强,需通过无损检测(如超声波探伤)才能发现。
解决措施:采用真空铸造工艺减少铸锭气孔;控制挤压温度和速度,避免气体析出;挤压时增加背压,帮助压实金属内部气体。对圆棒进行100%超声波探伤,发现内部气泡的产品需隔离处理,严禁流入后续工序。
十一、晶粒粗大
圆棒截面晶粒尺寸过大(粗大),会导致力学性能下降(如强度降低、塑性变差)。这是因为挤压温度过高,使再结晶晶粒长大;或挤压变形量不足,无法细化晶粒。晶粒粗大的圆棒在加工时易出现开裂,尤其在冷加工过程中。
解决措施:降低挤压温度,控制在再结晶温度范围内(一般为350-500℃,根据合金调整);确保挤压变形量足够(通常变形量需超过50%),以促进晶粒细化;对挤压后的圆棒进行低温退火(如120-180℃,保温2-4小时),稳定晶粒结构。通过金相检测监控晶粒尺寸,确保符合标准要求。
十二、氧化色
圆棒表面出现黑褐色或灰白色氧化色,影响外观和耐腐蚀性。成因是挤压后冷却速度过慢,金属在高温下与空气长时间接触,发生氧化反应;或冷却水中含有杂质,与金属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氧化色严重时,会导致涂层附着力下降。
解决措施:加快挤压后的冷却速度,采用强风或水雾冷却,使圆棒在短时间内冷却至200℃以下;定期更换冷却水,去除水中杂质,必要时添加防腐剂;挤压后及时进行表面处理(如酸洗、钝化),形成保护膜。对已有氧化色的圆棒,可通过酸洗去除氧化层后再进行表面处理。
十三、麻点
圆棒表面分布细小的凹坑(麻点),多由腐蚀或杂质引起。若挤压后清洗不彻底,表面残留的润滑剂或冷却液会腐蚀金属,形成麻点;或铸锭表面存在细小夹杂,挤压时脱落形成凹坑。麻点会降低表面光洁度,影响产品美观。
解决措施:挤压后彻底清洗圆棒,去除残留的润滑剂和冷却液;加强铸锭表面质量管控,去除表面夹杂和缺陷;优化冷却水质,避免腐蚀性物质存在。轻微麻点可通过抛光处理,严重时需进行表面磨削。
十四、金属流线紊乱
圆棒截面的金属流线(纤维组织)出现弯曲、中断等紊乱现象,会导致力学性能anisotropy(各向异性)加剧。这是因为模具设计不合理,金属流动路径突变;或挤压速度过快,金属流动不稳定。流线紊乱会使圆棒在不同方向上的强度差异增大,影响结构件的安全性。
解决措施:优化模具导流结构,采用平滑过渡的导流孔,避免金属流动方向突变;控制挤压速度,保持稳定的金属流动状态;对复杂截面的模具进行模拟仿真,确保流线均匀。通过金相分析检查金属流线,不符合要求的产品需重新挤压。
十五、模具粘铝
模具工作带表面粘附着铝屑,导致圆棒表面出现划痕或凸包。成因是挤压温度过高,金属与模具发生粘连;或模具材质硬度不足,表面耐磨性差。粘铝会随着挤压过程累积,加剧圆棒表面缺陷,同时缩短模具使用寿命。
解决措施:降低挤压温度,避免金属过热粘连;选用高强度模具钢(如H13钢),并进行表面硬化处理(如氮化、涂层),提高耐磨性;定期清理模具表面的粘铝,可采用机械打磨或化学清洗。若粘铝严重,需更换模具并分析原因,调整工艺参数。
十六、端面不平
圆棒两端面不平整(如倾斜、凹陷),会影响后续装配或焊接质量。主要原因是挤压时圆棒受力不均,导致端面倾斜;或锯切时定位不准,产生切割偏差。端面不平会增加加工余量,降低材料利用率。
解决措施:确保挤压机受力均匀,定期校准挤压中心线;锯切前对圆棒进行精确定位,采用自动锯切设备,保证切割垂直度(误差≤0.5°);对端面平整度要求高的产品,可增加端面铣削工序。通过专用量具检测端面平整度,不符合要求的进行二次加工。
十七、力学性能不合格
圆棒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等力学性能指标不达标,会影响产品使用安全性。成因包括挤压工艺参数不当(如温度过低导致变形不充分,或过高导致晶粒粗大);或热处理工艺不完善(如时效温度、时间控制不合理)。此外,合金成分偏离标准范围也会导致力学性能不合格。
解决措施:严格控制挤压温度、速度和变形量,确保金属充分变形和再结晶;优化热处理工艺,根据合金种类制定合理的时效制度(如6061合金常用120℃×24小时);加强合金成分检测,确保符合标准要求。对力学性能不合格的圆棒,可通过重新热处理调整性能,仍不达标则需报废。
十八、水迹
圆棒表面出现不规则的水迹印痕,多由冷却后水分未及时干燥引起。若冷却后堆放环境湿度大,或干燥设备故障,水分会在表面留下痕迹,影响外观。水迹长时间存在还可能引发轻微腐蚀。
解决措施:冷却后增加强风干燥工序,确保表面水分完全蒸发;控制堆放环境湿度(≤60%),避免潮湿;定期检查干燥设备,确保正常运行。对已有水迹的圆棒,可通过擦拭或重新清洗干燥去除。
十九、棱边开裂
圆棒的棱边(若为异形圆棒)出现开裂,主要是棱边部位变形量过大,应力集中导致。模具棱边设计过尖、挤压速度过快或润滑不足,都会加剧棱边开裂。棱边开裂会降低圆棒的结构完整性,影响后续加工。
解决措施:将模具棱边设计为圆角过渡(圆角半径≥0.5mm),减少应力集中;降低挤压速度,尤其是在开始挤压阶段;在棱边部位增加润滑剂用量,减少摩擦。对已开裂的棱边,可通过修磨去除裂纹,严重时需截断重挤。
二十、分层
圆棒内部出现层状分离(分层),是严重的质量缺陷,多由铸锭内部存在氧化膜或夹杂,挤压时无法融合导致。分层会导致圆棒在受力时突然断裂,极具危险性。
解决措施:加强铸锭质量管控,采用先进的熔炼和铸造工艺,避免氧化膜产生;挤压前对铸锭进行无损检测,剔除含有内部缺陷的铸锭;优化挤压工艺,确保金属充分焊合。发现分层的圆棒必须立即报废,严禁使用。
铝合金圆棒挤压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多与原材料质量、模具设计、工艺参数控制相关。通过严格管控铸锭质量、优化模具结构、精准调整挤压温度、速度等参数,并加强过程检测和后续处理,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圆棒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在实际生产中,需结合具体合金种类和产品要求,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铝加网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铝加网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0757-85529962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