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杨宇威:北汽的轻量化发展趋势将是多材料混合

|
2016年06月25日 09:40:00
|
13309 浏览
|
【铝博士网】对于不同汽车厂家,趋势可能不一样,有些可能就往全铝方向发展。从北汽的角度就是后面发展的是一个多材料混合的趋势,可能以后这个铝合金的用量会逐步增大。
    未来5-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重组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轻量化已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布局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下,6月24日,第一电动网在北京举办电动汽车轻量化沙龙,现场北汽新能源技术部副部长杨宇威表示,截止到21世纪的前十年,因为配置要求的不断上升,导致整个汽车行业的车身重量在增加,因此轻量化的发展对于降低油耗就显得至关重要。他表示,车身减重10%,平均减少燃油量大概6%到8%,对于电动车的电耗也差不多,除了这些点,轻量化对它的经济性、动力性,还有制动性等等,都还有很多的帮助。
    
    轻量化的发展不只是在材料
    
    而在追求轻量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实材料只是其中一部分。杨宇威强调,我们叫做三位一体:轻量化的设计,轻量化的材料,轻量化的工艺。每个材料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不光是从材料来讲,从最大方面来说,对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来对比,非金属材料有一点叫做各向异性,而金属材料是各向同性,复合材料一般强调可设计性,需要在哪个方向让它的强度更高,就可以设计它,这是它的一个优点。例如,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模压,能成型相对复杂的材料。它对于模块化,或者减这个零部件的数量是有效的;金属材料铝合金,比起来钢板是轻很多。但不是每个地方都能用到。不管是拉伸强度还是弯曲强度较之钢板是要低的,但通过设计、有限源分析,单单从材料特性的角度,铝合金一般是比钢板它的延展性要差一些的,所以让它做一些溃缩吸能,它的脆性是缺点。
    
    在全铝车身领域的发展,杨宇威认为从难度来讲不是多难,他强调全铝主要指是车身框架,而外板四门两盖一换,不算全铝车身。但是它主要的困难在成本, 一般钢质的车身,一个车身的成本大致是在5000到7000元,如果用铝合金会翻三到五倍。所以成本和技术性能的一个平衡,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据了解,北汽新能源今年年底将有一款全铝车身新能源车上市。同时,北汽在这方面要用新的工艺,建新的工厂,铝合金或者新结构的工厂设在常州。
    
    发展轻量化是解决里程焦虑的重要手段
    
    对于车主来说,轻量化给他带来的好处是不明显的:车重减少100公斤,油耗只能百公里降低0.3升到0.6升。百公里只能省下1.8到3.6块。对于车主来讲是非常不敏感的。但是这个对于传统车的企业,如果不做轻量化,按照国家政策车没法卖。同样对于新能源车,它比传统车对于轻量化的需求更加迫切,不光是针对主机厂,对消费者也是同样。因为它的动力系统还是有区别的,对于同级别的车,新能源车比传统大致重30%以内。如果重5%,这就是国际先进水平了。重到15%、10%这些就一般水平;如果在20%以上就是差水平。而车重增加后装的电池少从而续航里程就短,导致里程焦虑。因此,通过轻量化解决里程焦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另外,如果在汽车碳纤维的应用是外覆盖件而非承力件,这就没有发挥材料的优势。外覆盖件方面,为什么不用工程塑料呢?工程塑料的密度比碳纤维更轻,而且也能满足需求。像smart、i3都在用这个,其中i3内部用的是碳纤维的车体,外部用的是工程塑料,都能达到轻量化目的。
    
    北汽新能源发展的是多材料混合方向
    
    产业方面,杨宇威表示碳纤维的生产需要一个共成长的过程,就是主机厂去承担一定的成本上升,汽车企业需要的就是满足我这个原料的性能要求成本可控。杨宇威认为完全量产化的碳纤维零部件完全可以在汽车上应用,而且北汽新能源就是在做承力件。他说道,为什么要照着i3的技术路线呢?7系这种技术路线一、两年内完全量产、应用。B柱、侧围用到了碳纤维,按照这个技术路线完全可以把这些承力件用到,而且北汽现在也在确确实实朝这条路走。像i3这种类型的车,成本太高,但7系类似这种复合材料进行局部,多材料的混合应用绝对是一个方向。
    
    中国现在的应用是一个到钢铝混合应用的阶段,大部分还是用钢。整体同国际上的趋势,大致分成钢质车身发展到钢铝混合,最后发展到多材料。从全碳的角度,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钢铝混合的初级阶段。底盘的一些件开始用铝,并且有一些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车身还是在一个尝试的过程中。对于不同汽车厂家,趋势可能不一样,有些可能就往全铝方向发展。从北汽的角度就是后面发展的是一个多材料混合的趋势,可能以后这个铝合金的用量会逐步增大,甚至有可能它的百分比会超过钢,但是高强钢和超高强钢是不会被取代的。
    
    还有国家也在提倡用镁合金,因为铝的定价应该说是世界上差不多已经稳定,中国作为产镁大国是有定价权的,所以镁合金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当然复合材料的应用上它会逐步提高,而且这个速度会比较快。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